首页 信息公开 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 老区建设 机关建设 统计监测 调查研究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补齐“短板” 奋起直追 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后发同至
日期:2013-08-14 11:02:06

 

       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市委、市政府就吹响了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和“路线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人群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他们无疑是我市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同志在对河北阜平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就曾明确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市要实现提前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以研究“短板”为重点,探寻“补齐”之策,促进贫困地区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实现后发同至。

       一、认识“短板”:我市贫困地区总体概况

      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87元。按照国家制订的贫困线(人均2300元)标准来看,荆门整体上已远远摆脱了贫困,而且较其它地(市、州)相比离“小康”更近。但是,抛开总体概念,具体到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口的考察和分析,总体高水平发展与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矛盾仍然突出存在。2012年,省政府确定我市贫困乡镇和重点老区乡镇2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0%。贫困村(十二五期间)100个,占总村数的7.2%,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313899人,贫困发生率为15.92%。可以看出荆门既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全省较大的插花贫困地区。

       1、贫困构成。考察全市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大体由三种对象构成:一是资源条件,自身发展能力等因素形成可扶对象,这类人口228180人,占72.6%;二是因病因灾或其他缺陷(痴、呆、傻、残)不具发展能力的保障对象,这类人口79708人,占25.4%;三是鳏、寡、孤、独者,即“五保户”等救助对象,这类人口6011人,占2%。可见,我市的贫困构成特点,可扶对象是主体,救助和保障对象占有一定比例。

       2、分布特点。分三个层面分析,首先,区域分布具有连片集中的特征。据2012年6月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6000元以下)的村分别集中在大洪山山区、荆山山区、汉江沿岸地区、荆南丘陵平原地区和漳河库区,其中,大洪山山区41村,荆山山区47村,汉江沿岸地区99村,荆南丘陵平原地区68村,漳河库区11村。其中,大洪山和荆山山区目前仍然是我市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汉江沿岸地区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越来越多,已成为低收入村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荆南丘陵平原地区农民局限于粮油生产种植,收入门路单一,在新形势下一部分农民成为相对贫困对象。

       其次,县域分布具有不平衡特征。按2012年贫困发生率高低排序(如表),这种不平衡性,一是体现在县与县的不平衡。贫困发生率从7.56%到22.27%,贫困发生率最低县与最高县相差14.71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区)有3个,即屈家岭、东宝、沙洋,这是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减贫进度不平衡,经济总体实力强,不能自然带来减贫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盲点”、“死角”。

县市区
建档立卡人数(人)
农村人口数(万人)
贫困发生率(%)
排序
备注
农民人均纯收入
贫困发生率
屈家岭管理区
16612
7.46
22.27
8400
1
 
东宝区
41413
18.73
22.11
9462
2
全省十强
沙洋县
97242
47.21
20.60
9164
3
 
钟祥市
93854
70.38
13.34
9532
4
全省二十强
京山县
57888
44.24
13.08
9454
5
全省二十强
掇刀区
6890
9.11
7.56
9720
6
 
全市
313899
197.13
15.9
9387
 
 

再次,重点乡镇的贫困形成与地理、资源、基础条件等内在因素具有较强关联性。在省、市确定的重点乡镇中,2012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乡镇分别为绿林镇4960元,柴湖镇5410元,坪坝镇7503元,仙居乡7157元,除柴湖为全国最大移民集中安置区,底子薄、资源少,其他均为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封闭,自然条件恶劣。在贫困面大于20%的乡镇中,致贫大多也是由内生因素所致(如表)。这些制约使之仅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难度大,必须运用扶贫手段及各行各业的倾斜政策、外部输血与提升造血功能并重,才能跟上全市发展的步伐。

乡镇
贫困面(%)
致贫因素
是否纳入省市重点扶持
罗汉寺办事处
52.8
边远地区。基础条件、资源制约
市重点扶持
栗溪
47.8
边远地区。基础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仙居
41.5
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绿林
32.4
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官档
30.7
平原湖区。资源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长滩
29.4
丘陵山区。疫区
省重点扶持
毛李
29.0
边远地区。
省重点扶持
马河
28.6
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五里铺
28.4
平原湖区。资源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高阳
24.2
平原湖区。资源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曾集
23.5
平原湖区。资源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子陵
22.2
 
省重点扶持
客店
21.9
边远山区。基础条件制约
省重点扶持

        3、差距特征:一是整体上比,差距是相对的,相对贫困是主要的;个体上,差距是绝对的,存在绝对贫困现象。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逼进万元大关,以县域为单位,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县(沙洋县9164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为223元。12个省市级贫困乡镇人均收入为8177元,与全市差距为1210元,其中,收入最低的绿林镇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4427元。具体分析到贫困村、贫困户,这个差距就更大,并且随着全市整体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可能逐步扩大。我们不能以整体的发展来掩盖局部的贫困,因整体上的平衡来忽视个体的差距。扶贫攻坚必须以确保贫困地区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中心,瞄准重点镇,把工作落实到村到户,促进均衡性增长。

       二是与国家贫困线标准比,差距是微小的;与小康标准比,差距是不可忽略的。2012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将贫困线提高到2300元,但是扶贫标准线是国家综合全国的情况制订的,对荆门来讲,国家标准是偏低的。我市比照测算时,就考虑到了第一轮扶贫开发的基础数据和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把相对低收入人口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313899人中,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有8万人左右,去年,纳入低保的已达7.2万人。按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和省政府确定的“一有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到2016年,我市完全可以“宣布”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但按照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人均收入翻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贫困地区显然任重道远。

       二“补短”展望:贫困地区后发同至的有利条件分析

       对我市贫困构成、分布特点和差距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贫困地区实现“补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还有很多。

       一方面,从发展基础看,近年来,荆门经济连续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小康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2012年,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占比81.5%,自然村通公路100%,无房户或危房户下降38.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41%,合格卫生室占比、合格文化室占比、广播电视“村村通”均达到100%,这些都将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各地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还涌现了一大批“先行村”,如彭墩村、王坪村等,这也必将为贫困地区发展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

       另一方面,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扶贫攻坚搭上“四化”快车,将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土地流转和人口转移。二是湖北“两圈一带”、“中国农谷”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省级战略向纵深推进,将有利于我们争取政策扶持,汇聚优质资源,形成“洼地效应”。三是我市“三大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将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如荆三角“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可直接带动五个贫困镇,25个贫困村,5万贫困人口;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将使屈家岭16000多贫困人口受益;杨竹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漳河新区建设,将极大带动东宝及汉江沿岸贫困村和漳河库区的发展。

       总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6年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市贫困地区发展机遇好,有利条件多,以快于全市增幅追赶,实现后发同至是有完全可能的。

       三、奋起直追:“补短”举措“12345”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认清现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大格局、实施大战略。概括起来,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项制度”衔接,构建“三位一体”大格局,推进扶贫开发与“四化”同步战略深度融合,实施“五大片区”扶贫攻坚。

       1、围绕一个目标。即不断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减少扶贫对象,到2016年消除绝对贫困。为此,一是要做好增量,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二是要做好减量,制订减贫计划,强力减少扶贫对象。三是要做好控制。即控制好返贫人口,使返贫人口控制在2‰以内。在全市建档的扶贫人口313899人中,按照2016年实现小康的目标测算,未来四年,要抓紧启动“4567”减贫计划:即从2013年起到2016年,每年实现减贫4万、5万、6万、7万人。分解到县市区如下:

县市区
扶贫对象(万)
2013
2014
2015
2016
返贫控制
合计
22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2
京山
4.1
7284
9105
10926
12746
2
沙洋
7
12527
15659
18791
21923
2
钟祥
6
11849
14811
17773
20736
2
东宝
3.5
5298
6622
7974
9271
2
掇刀
0.5
873
1091
1309
1528
2
屈家岭
0.9
2167
2712
3254
3796
2

       2、抓好“两项制度”的衔接。即扶贫开发与最低保障制度的衔接。扶贫开发着重解决好因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和自身能力不足形成的可扶人群的脱贫人口;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痴、呆、傻、残”,“鳏、寡、孤、独”,应交由民政、残联等部门解决。为此,要建立“两项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健全监测统计系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工作的无缝对接、政策的无缝对接,全面消除贫困。

       3、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形成扶贫攻坚“大合唱”。我市作为插花贫困地区,政策资源少,仅靠专项扶贫,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在推进专项扶贫的同时,加大行业扶贫的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一是要建立行业部门扶贫开发量化考评制度。从事产业发展,承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行业部门,要瞄准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扶贫领导小组应制定考核办法,督促落实。二是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扶贫开发,通过“百企帮百村”、“龙头企业进片区”、“成功人士返乡回归创业工程”等形式,使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技术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兴产业、建基地、转移培训劳动力,实现共同发展。三是激活市扶贫基金会,使其成为吸纳社会资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四是继续实施部门定点帮扶、先进地区对口支援等各项措施,推进困难地区加快发展。

       4、推进扶贫开发与“四化”同步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着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一是要抓住新型工业化机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加强资源深度利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夯实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二是要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以人口转移和整村推进搬迁等形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做好搬迁式扶贫,减少贫困人口,实现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三是要抓住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机遇,通过土地流转、机械化、智能化,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5、实施“五大片区”扶贫攻坚。逐步推进大洪山片区、荆山地区、汉江沿岸地区、荆南丘陵平原地区和漳河库区的五大区域扶贫攻坚。要采取领导领片,相关部门规划协调,以县(市、区)为主体,分步推进。如荆南丘陵平原地区扶贫攻坚与“荆三角”试验区对接,漳河库区扶贫开发与漳河新区建设的对接,等等,实现一个片区对应一个发展战略,整体推进,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在发展中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X768分辨率  Copyright 2012-2015
版权所有:荆门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邮编:448000 电话:0724-6801705